峨眉林蛙

Rana omeimontis   Yeet Fei
   

  43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四川峨眉山(225雄、115雌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60mm(最大达75mm),雌蛙67mm体长左右(最大达73mm)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15;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端钝尖,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;鼻孔略近吻端;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或鼻间距;鼓膜为眼径的2/3;犁骨齿列短,位于内鼻孔前缘连线略向内后方倾斜。
前肢较粗壮;指端圆;指长顺序3、1、4、2;关节下瘤发达;无指基下瘤;掌突3个,内掌突大,外侧2掌突小,分开或相连。后肢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前面;左、右跟部相重叠;胫长超过体长之半;足比胫长;趾端圆;第三、第五趾等长,达第四趾的第二、第三关节下瘤之间;趾间蹼发达,雄蛙的蹼在内侧3趾的外缘及第五趾的内缘达趾端,其缺刻浅,雌蛙的蹼略小;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小而明显;内蹠突长椭圆形,明显隆起,有外蹠突或不明显。
皮肤光滑,雄蛙一般无疣或有小疣粒,雌蛙背面及体侧常有少数圆疣;背侧褶细窄而平,由眼后方直达胯部,在鼓膜上方不弯曲;口角后的颌腺细窄;颞褶不显。体腹面光滑。雌蛙一般有外跗褶,雄蛙的不显。
生活时颜色变异大。繁殖季节雄蛙背面及体侧一般为绿黄色、草黄色或绿灰色,上有浅棕色或深灰色小点;从口角后开始,向后经过鼓膜为三角形黑斑;有的个体在两眼间有横黑纹;背部及体侧的小疣上及其附近常有黑点,个别标本的肩部有黑色“八”形斑;背侧褶或其外缘有黑色细纵纹;四肢背面一般有黑横纹,其宽窄变异大。腹面乳黄色,少数标本咽喉部有不规则灰色斑点。液浸标本背面为棕褐色,斑纹清晰;腹面白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前肢强壮,第一指上灰白色婚垫极发达,可分为4团,基部2团大,上面密布白刺粒;体背、腹两侧均有雄性线;无声囊。
卵:卵粒以卵胶膜彼此粘连成团状;卵径1.8-2.0mm;动物极黑棕色或棕褐色,植 物极褐色或灰白色,外包两层卵胶膜。
蝌蚪:生活时体背面橄榄灰黑色,尾部色略浅,密布不规则紫黑色斑点;第28-37 期蝌蚪头体长17mm左右,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16;尾肌弱,尾末端细尖或钝尖;唇齿式多为I:2+2/1+1:II,少数为I:3+3/1+1:II;下唇乳突一排完整,两侧有副突。新成蛙18-20mm,背侧褶清晰,背侧及体侧小疣多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外形与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相近。但本种体较大,雄蛙体长56.7-63.7mm,雌蛙体长61.7-70.3mm;背侧褶在鼓膜上方平直;雄蛙婚垫白色,基部者明显分为两团;繁殖期在8-9月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250-2100m丘陵、山地的草丛、灌木和森林地带。非繁殖期多营陆栖生活,常在林间灌木、草丛下或林缘的农田内活动;繁殖季节成蛙大量群集到水坑、水沟、水塘和林缘的稻田等静水域以及山溪的回水处之浅水区抱对产卵。秋季为其繁殖期,但因地区差异而略有差异,如在四川峨眉山为8月底至9月中旬左、右,此期间气温20-25℃,水温17.5-22℃;重庆北碚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左右,可因当年气温的变化而提前或延后约10天;此期间的气温和水温为20℃左右。2008年10月8-9日的雨后,在四川蒲江发现数千只峨眉林蛙群集在水塘杂草丛中配对产卵。雄蛙较雌蛙先进入产卵场;黄昏后,雄蛙常发出 “呱呱呱(guǎ)、呱呱呱” 的叫声,雌蛙遁声而至。配对活动高峰在19:00至次日3:00,抱对为腋胸位。配对后多选择3-10cm深的浅水区为产卵场所,水深超过30cm的很少,水的pH为6.5-7.0。抱对时间的长短不一,多数在8个时左右即可产卵,有的长达24小时或更长时间方可产卵。排卵时间集中在每天的3:00-8:00,以3:00-6:00为最多,个别的也能在白天产卵。产卵完毕,雌、雄蛙即分离。繁殖期中的产卵高峰一般维持10天左右,初产卵群呈团状,沉没于水底或黏附在水草上,经1小时左右,因卵外胶质膜吸水膨胀而增大,多浮于水面;随着胚胎的发育,卵团逐渐变为中部凸起的盘状。卵团含卵800-2300粒。蝌蚪在水坑、水沟、池塘或水田等静水域内生活,当年不能变态,可在水底越冬,于翌年5月间蝌蚪后肢长4mm左右。
峨眉林蛙以膜翅目、鞘翅目、半翅目、鳞翅目、直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为主要食物,也捕食蜘蛛纲、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,偶尔吞食少量的植物枝叶或草籽。据张莉和赵山(1987)报道,该蛙的有益系数为62.4%,可见其对防治农林害虫有一定作用。

海拔范围

该蛙生活在海拔250-2100m丘陵、山地的草丛、灌木和森林地带。

繁殖特征

秋季为其繁殖期,但因地区差异而略有差异,如在四川峨眉山为8月底至9月中旬左、右,此期间气温20-25℃,水温17.5-22℃;重庆北碚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左右,可因当年气温的变化而提前或延后约10天;此期间的气温和水温为20℃左右。2008年10月8-9日的雨后,在四川蒲江发现数千只峨眉林蛙群集在水塘杂草丛中配对产卵。
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 甘肃(文县)、四川(广元、青川、南江、平武、万源、汶川、安县、都江 堰、彭州、宝兴、天全、大邑、乐山、峨眉、洪雅、屏山、雷波、泸县、长宁、马边、宜宾、江津、合江、古蔺、峨边、筠连、岳池、南充)、重庆(城口、巫溪、巫山、奉节、开县、万州、重庆北岸、北碚、大足、江津、南川、秀山)、贵州(毕节、贵阳、绥阳、务川、德江、金沙、印江、江口、松桃、雷山、贵定)、湖南(桑植、大庸、沅陵、城步、新宁、江永?)、湖北(利川)。

分类讨论

   讨论 峨眉山的林蛙原定名为日本林蛙Ranajaponica Güntber(Chang and Hsu,1932;刘承钊和胡淑琴,1961a;等等),但日本的日本林蛙的体形较小,雄蛙体长34-63(平均 48)mm,雌蛙体长44-67(平均54)mm;趾蹼较弱,第一、第三趾外缘、第五趾内缘、蹼仅达远端第二关节,缺刻较深;婚垫灰褐色,基部两团分界不明显等特征与本种有明 显区别。除形态特征有区别外,本种的繁殖季节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;染色体组型2n=26,7m+5sm+1st,第11对长臂有次缢痕(陈文元等,1983,赵尔宓等,1987)。日本产的日本林蛙的繁殖季节在1-4月;染色体组型2n=26,9m+4sm,第9对长臂有次缢痕(Kuramonto,1973;Madea and Matsui,1990)。
   赵尔宓等(1994:377)曾对峨眉林蛙的有效性提出质疑,并认为有必要将其与宁波、舟山标本做比较。叶昌媛等(1995)对浙江宁波镇海的标本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后,证实宁 波地区的林蛙与日本产的日本林蛙Rana japonica及峨眉林蛙均有明显差异,而另立新种镇海林蛙 R.zhenhaiensis;谢锋等(2000a)从形态性状的数值进行判别分析,并结合繁殖习性的不同,阐明了峨眉林蛙的有效性。现根据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,峨眉林蛙Rana omeimontis应为有效种。